本期内容我们来了解一下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压力检测标准!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的抗冲击波压力检测,是验证其核心安全性能的关键环节,需严格遵循行业标准规定的方法执行,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。
一、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核心检测标准
所有抗冲击波压力检测必须围绕以下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展开,确保检测项目、参数、判定阈值符合矿山安全要求:
行业核心标准:《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技术条件》(MT/T 1100-2009)—— 明确抗冲击波压力检测的试验装置、压力等级、判定指标。
安全规程依据:《煤矿安全规程》(2022 版)第 438 条 —— 规定爆破材料库用密闭门的抗冲击波压力不得低于 1.5MPa(部分高风险区域需 2.5MPa)。
通用防爆标准:《矿用防爆门通用技术条件》(MT/T 1097-2008)—— 补充冲击波压力测量方法、数据处理要求。
检测机构资质要求:检测需由具备 “矿用产品安全标志(MA)认证资质” 的第三方机构(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检测中心、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)执行,非资质机构检测结果无效。
二、具体检测方法(依据 MT/T 1100-2009)
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抗冲击波压力检测主要通过 **“模拟爆炸试验台”** 实现,核心是模拟井下实际爆炸产生的冲击波,测试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在额定压力下的结构完整性、抗泄漏能力,具体流程分为 “试验准备→冲击波生成→压力测量→结果判定” 四步:
1. 试验准备:样品与装置调试
样品要求:
检测样品需为出厂合格的完整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(含门框、门扇、闭锁装置、通风活门),不得简化结构或更换部件;
按实际井下安装方式固定:将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门框嵌入混凝土基础(强度≥C30,嵌入深度≥150mm),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门扇正常安装,确保铰页、闭锁处于 “工作状态”(通风活门需关闭并触发闭锁)。
试验装置搭建:
冲击波发生系统:采用 “炸药爆炸法” 或 “高压气体瞬间释放法” 生成可控冲击波(优先用炸药法,更贴近实际爆炸特性):
炸药法:在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迎爆面一侧(距离门扇 1-3m,按标准计算)放置定量工业炸药(如 2# 岩石铵梯炸药),通过雷管引爆,生成与额定压力匹配的冲击波;
气体法:用高压储气罐(容积≥1m3)储存压缩空气,通过快速阀门瞬间释放,压力可通过储气罐压力精准调节(适合低压力等级测试,如≤1.5MPa)。
压力测量系统:
在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门扇迎爆面(直接承受冲击波的一侧)和背爆面(保护侧)各布置 3-5 个高精度压力传感器(量程为额定压力的 1.5-2 倍,精度≤±1%),传感器均匀分布(避开铰页、闭锁等局部加强区);
压力传感器连接数据采集仪(采样频率≥1MHz,防止错过冲击波峰值),同步记录冲击波压力 - 时间曲线。
高速摄像系统:在门扇侧面布置高速摄像机(帧率≥1000fps),记录试验过程中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门扇的变形、运动状态(如是否反弹、开裂)。
2. 冲击波生成:按额定压力分级测试
检测需按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的设计额定抗冲击波压力分级进行(如 FM1500 型测 1.5MPa,FM2500 型测 2.5MPa),流程如下:
预测试(可选):先施加额定压力的 50%(如 1.5MPa 额定压力先测 0.75MPa),检查压力传感器、数据采集仪是否正常,样品是否有轻微变形(无变形则进入正式测试);
正式测试:
按设计额定压力设定冲击波参数(炸药量或储气罐压力),引爆炸药或释放高压气体,生成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冲击波作用于门扇;
同步启动压力采集仪和高速摄像,记录迎爆面压力峰值、背爆面压力峰值、压力持续时间(冲击波正压作用时间通常为几十至几百毫秒);
二次验证(强制):同一样品需重复进行 2 次额定压力测试(间隔≥24h,让样品恢复应力状态),确保结果重复性(2 次压力峰值偏差≤5%)。
4. 检测报告输出
检测完成后,第三方机构需出具《抗冲击波压力检测报告》,包含以下关键信息:
样品信息:型号、生产厂家、出厂编号、设计额定压力;
试验条件:冲击波生成方式(炸药量 / 气体压力)、传感器布置图、环境温度 / 湿度;
原始数据:迎爆面 / 背爆面压力 - 时间曲线、高速摄像截图;
判定结果:明确 “合格” 或 “不合格”,并说明是否满足 MT/T 1100-2009 及设计要求。
三、现场抽检补充要求(矿方日常验证)
除第三方型式试验外,矿方投用后每 1-2 年需进行现场抽检(简易压力测试),方法如下:
关闭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门扇并闭锁,在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门扇与门框缝隙处涂抹肥皂液;
向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保护侧的硐室内充压缩空气,压力升至设计额定压力的 20%(如 2.5MPa 额定压力充 0.5MPa);
保压 30min,观察肥皂液无气泡(无泄漏),且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门扇无明显变形,判定为现场抽检合格。
综上,矿用抗冲击波密闭门抗冲击波压力检测是 “模拟真实爆炸 + 量化压力泄漏 + 验证结构强度” 的系统工程,核心标准为 MT/T 1100-2009,检测结果需同时满足 “压力不超标、结构无损坏”,才能确保其在井下爆炸事故中真正发挥隔爆保护作用。

